我們如何讓孩子擁有這些能力
Learn for Yourselves
我們培育華砇的孩子成為「跨界統合思維人才」,以十力厚植實力,
改變學生學習的方法、學習的速度、學習的內涵,建構面對未來的適應力與競爭力。
品格力
孔子認為育人成「仁人」才是教育的目的,先品格教育後知識教育,因為品格力是人之本。品格教育的培養,可以透過典範學習、啟發思辨、勸勉激勵、環境形塑、體驗反思、正向自我期許等來進行。 華砇品格力包含十大主題內涵,讓孩子從日常生活環境中體驗及覺察,促進「人與自己」發展、實踐「人與他人」創新生活經營,並落實「人與環境」關懷,啟發良善的美德與情操,陶冶個性與行為。
領導力
領導力不僅是帶領團隊的技巧,更是一種責任的實踐。我們強調自我領導(Leader in Me),讓孩子學會自我察覺、自我管理,並在團隊中以責任感為基礎,結合溝通與協調,激發他人潛能,推動團隊共同成長。我們避免傳統權威式的領導,而是鼓勵以同理與尊重建立互信,凝聚共享願景。透過歷程中的承擔、引導與服務,孩子將逐步養成既能自我領導,又能啟發他人的領導力,成為能影響世界的現代公民。
學習力
《論語》中屢言「君子博學於文」、「博學而篤志」,皆提出君子要廣博的學習。
石滋宜博士認為,要培養孩子成為懂得「學習如何學習」的人,他引述《論語‧雍也十八》中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樂之者。」正是自主學習的真諦,並要培養孩子將學習轉化為人生中的一環,成為終身學習者。
思辨力
思辨力也常被稱為批判性思考。批判性思考本身複雜,包括理性的,保持懷疑的,無偏見的分析,和對於事實證據的評估。子曰:「君子有所思:視思明,聽思聰,色思溫,貌思恭,言思忠,事思敬,疑思問,忿思難,見得思義。」(論語‧季氏篇)。我們將此培育成孩子的思考程式,習慣性地經由思考後再做判斷或採取行動,成為獨立自主的思辨者。
創新力
石滋宜博士認為,保持好奇心與對身邊事物的關切是學習的動力。人非「生而知之者」,而是要做「好古,敏以求之者」。創新的原動力有二,其一為「對事物的關切」;其二為「溫故而知新」。目的是為能察覺前瞻性情境,能夠應變並產出問題解決的方法,以培養孩子展現敏察、流暢、獨創、變通、冒險、精進的能力,從而提出「不同而更好的想法」或「新而有用的想法」。
科技力
科技力源於日常生活的觀察與體驗,透過運用各類科技工具、材料與資源,培養孩子動手實作、設計與創造的能力。同時,也發展探索精神、創造性思考、邏輯與運算思維、批判性思維及問題解決等關鍵能力,引導孩子肯用、善用並活用科技。石滋宜博士認為,數位化的優勢不在於數位科技本身,而在於以人為本的思考。因此,我們鼓勵孩子開闊眼界與心胸,讓資訊轉化為有價值的智識,成為推動成長與創新的力量。
美感力
柏拉圖認為美是永恆的,是心靈與身體和諧一致的境界。美存在於我們生活中,美感則是讓孩子能從日常生活中的人、事、物中,體驗及覺察其內涵之真、愛、美。美感之培養與展現是一種情感上的陶冶,觸發及豐富孩子的美感經驗,建構感覺、直覺、想像、理解、感動、創造的美感能力,從中培養孩子的美感素養。
實踐力
實踐是學習與探索的重要途徑,美國教育哲學家杜威(John Dewey)強調「做中學」(Learning by Doing),我們鼓勵孩子養成動手做的習慣,從活動與真實體驗中學習,將思考與知識靈活運用於生活情境,在過程中尋找最合適的方式,累積實踐經驗,達到「知行合一」。同時,石滋宜博士也提醒我們「讀萬卷書,不如行萬里路」,因此我們強調勇於走出舒適圈,培養自理與跨域移動的能力,透過不同文化的學習與交流,養成開放宏觀的視野與多元文化的認同。孩子不僅是學習者,更是行動者,在各種挑戰中勇於嘗試、敢於實踐,最終能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觀,並持續提升面對未來的競爭力。
協作力
協作是一種建立在溝通基礎上的處事哲學,核心在於「分享」與「建立共識」。我們鼓勵孩子在與他人互動中,不斷嘗試、練習,培養開放傾聽、自我表達、情境掌握與同理反應的能力。進一步透過資源分配、責任分擔與權力協調,發揮彼此不同的優勢專長,讓團隊在合作中相互激勵、彼此補位。孩子在團隊合作與訊息傳遞的歷程中,能以尊重與開放的態度去理解他人想法,並在反覆調整中精進協作與溝通的能力,最終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與團隊默契。
適應力
適應力是在快速變化與多變環境中靈活應對的關鍵能力,也是 OECD 與二十一世紀教育所強調的核心素養之一。我們引導孩子培養心理韌性,面對不確定性與挑戰時,能保持冷靜、積極調整並持續前行。同時,透過跨文化的理解與交流,學習尊重多元價值,養成開放的態度與靈活的思維,增進跨情境的轉換與應變能力。孩子不僅能在不同環境中找到合適的因應方式,更能在挑戰中不斷成長,逐步內化為面對未來所需的信心與競爭力。
